清末 第四十六章 無法收拾的務工狂流(1/3)

章節列表 轉碼閱讀中,不進行內容存儲和複製
    。

    工廠和宿舍完全建好已經是七月中旬的時候了,由於進入七月份後徐衛招收男女工人待遇優厚的名聲已經在湖南以及周邊的省份傳遍了,從各地湧來的工人是六月份的十幾倍,等到七月中旬的時候已經招募男工二十萬人和女工六萬人,尤其是貴州和廣西貧困地區,更是一個村子的青年結伴而來。

    此時,徐衛從英國定製的開礦機器已經到達長沙,由工人肩挑背扛的運到各礦山,然後讓技師安裝機器後開始開采各種礦石,其中寧鄉的煤炭和瀏陽縣的水泥用石灰岩是用工人最多的地方,大約安置了五萬工人。

    與內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沿海的人員在衣食無以為繼的時候可以用賣豬仔的方式逃難到南洋和美洲,在那裏雖然依然生活非常貧困,但是畢竟有了可以果腹的食物,但是內陸人由於交通不便,他們甚至不知道海在哪裏,更不要說什麽出洋的事情了,所以在衣食無以為繼的時候他們除了等待餓死之外隻有造反一個途徑,這也是為什麽大多都是西北和西南經常出現造反的原因所在,包括縱橫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是從廣西這種內陸的省份發起的。

    整個封建王朝都在說西北和西南的民風彪悍,其實這也是地理環境造成的,西北和西南等地本來就土地貧困,再加上大山阻隔不能與外界互通有無,於是在荒年的時候那些不願意餓死的饑民就選擇了揭竿而起這條路了,也就造成了這種彪悍的民風。

    中國認得本性是溫順的,隻要有一口吃的一般是不會去想著造反的,而徐衛就給這些衣食無著的人提供了一個吃飽飯的機會,於是一時之間徐衛所在的長沙成了這些人聚集的地方。

    由於徐衛在派往各地招工的時候就明言隻接受十六歲到四十歲之間的男工,所以來長沙城應征的人幾乎都在這個範圍內,其實在這樣一個交通極度不方便的年代,在這個年齡段之外的老幼也走不到長沙來。

    這些人進入徐衛的工廠就是一批很好的工人,但是如果徐衛的工廠接受不了這些人,任由他們聚集在長沙城就是一個非常不安定的因素,就必須盡快遣散。

    正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這些青壯在從家鄉出發的時候就已經餓著肚子,來長沙的幾百裏甚至上千裏路都是靠著乞討或者在野外找些食物充饑,等來到長沙城的時候早已經衣衫襤褸,饑腸轆轆,甚至有的人就永遠的躺在了來長沙城的路上,能夠支撐他們沒有和同伴一樣倒在半路的信念就到長沙城就可以吃飽飯了,這就如同一個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一樣,已經不是徐衛或者官府一句遣散就可以遣散的,稍一不注意就會鬧成民變。

    有鑒於這種已經控製不住的狀況,徐衛要做到隻能是來多少收多少,並且還要安排他們的衣食住行。

    僅靠長沙城外的礦山和自己的護衛隊已經完全不能夠消化完這些勞力,現在的徐衛亟需要修建一所新的工廠接納這些來長沙投奔徐衛的流民。

    正在考慮該建造什麽樣的工廠時,徐衛收到了從倫敦實驗室發來的一封電報,電報的內容就是實驗室內的化學部已經根據徐衛提供的建議成功的實驗出利用氮氣與氫氣直接合成氨的工藝,並且和冶金部門合作成功的生產出一套可用於工業化合成氨的設備。

    氨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物質,但是現在的製氨工藝是根據1898年德國化學家.弗蘭克等設計的,製氨的原理是利用空氣中的氮能被碳化鈣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鈣,進一步與過熱水蒸氣反應即可獲得氨,並且在1905年,德國氮肥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生產氰氨化鈣的工廠,這種製氨方法稱為氰化法。

    氰化法製氨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氰-->>

章節列表 轉碼閱讀中,不進行內容存儲和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