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 第三十八章 招工(1/3)

章節列表 轉碼閱讀中,不進行內容存儲和複製
    。

    長沙雖然是徐衛的主場,但在長沙的發展依然不如在倫敦如臂使指,主要是整個中國的大環境都缺乏專業的人才,而徐衛能夠信任的隻有自己的父親,不過現在又多了一個舅舅。

    在長沙開埠之前,長沙城外上好的水田隻有十二三兩銀子,但是自從長沙開埠以後,長沙的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許多人借著長沙便利的交通首先富了起來,然而這些人富起來後想的並不是集中資金將自己的生意做強做大,反而收縮資金置地建房,成為了長沙新興的地主階層,長沙的土地也在他們的一番炒作之下價格攀升,及至現在已經翻了一倍打價格,達到了二十兩一畝,而且還是有價無市。

    徐衛看中的那塊荒如果放在前世用化肥增肥後或許還能夠種一點莊家,但是現在施肥全靠農家肥的清末恐怕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充其量隻能當做墓地用。

    就是一片這樣的土地,當徐衛的父親徐麟找到這塊地的主人的時候,那家主人竟然獅子大開口,要求十五兩銀子一畝,無論徐麟怎麽壓價,對方絲毫不鬆口。

    徐衛在倫敦定製的機器隻比徐衛晚半個月的時間,所以此時的徐衛因為急等著將廠房建設起了,也就沒有在價格方麵過多的計較,就用十五兩銀子一畝的價格購買了那塊一千三百八十畝的荒地。

    在與王先謙合作的時候,徐衛才發現當日王先謙代表的並不是他自己,長沙府周圍的礦山幾乎全被以王先謙、葉德輝、孔憲教、楊鞏等人借助官府的力量瓜分幹淨,不過由於經營不善,開采出的礦石和煤炭成本遠遠高於從外地進口的,並且絕大多數達不到使用的要求,所以大部分的礦山都處於停產狀態。

    徐衛向來不是什麽不畏強權的角色,在與王先謙等人的合作商依然如此,從表麵上看百分百的是徐衛吃虧。

    既然有了合作的意向,徐衛和王先謙等人一起坐下來商量了一個章程,在章程中注明王先謙等人以礦山入股占股份的百分之七十,而徐衛則負責礦山的設備和運行,占股份的百分之二十,剩餘的百分之十屬於長沙各官員的福利。

    縱然是科技已經非常發達的前世,開礦依然是一個人力密集的行業,所以在從英國運來的機器到達之前,徐衛就開始在長沙乃至整個湖南招收工人。

    徐衛的招工分為四種,各礦山的工人是每月五兩銀子,礦山和工廠的保衛人員則是每月四兩銀子,紡織廠的女工是每月二兩,出國做工的人員是每月十兩,不過出國的工人隻招收十八到二十五周歲。

    這個時期的清朝雖然已經剿滅了楊洪之亂和撚亂,如果不算革命黨,整個大清朝總的來說還算太平,不過在這太平之下的老百姓卻依然多災多難,北方有蝗災和旱災,南方則有水災,就連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稱的湖南、湖北也依然是災民遍野。

    當年為解長沙的嚴重旱災,巡撫陳寶箴撥工賑銀一萬兩,委長沙士紳張祖同、劉國泰、楊鞏籌辦火柴廠,實行以工代賑,並且在第二年,三位士紳又籌集資金12000兩,另招商股8000兩,成立了善記和豐火柴股份公司,廠址設在長沙北門外開福寺和迎恩寺之間,正式開工製造火柴,當時工廠中有工人一千餘人,被外界稱之為善政。

    徐衛所設立的紡織廠是善記和豐火柴廠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按照徐衛的計劃將紡織廠建設成擁有十萬紗錠,八百台織機的大型紡織廠,這個規模是現有所有華人紡織業的三分之一。

    中國現在的紡織業大多在東部沿海地區,像湖廣、陝甘、雲貴、四川等地目前還沒有正正的現代紡織業,徐衛要做的就是占有這些地區的市場。 <-->>

章節列表 轉碼閱讀中,不進行內容存儲和複製